翻译之苦
翻译之苦
“如果这本书烧成灰吃下去就能变成译文,我愿意这么做,”周克希曾在遭遇翻译之困时对他太太这么说。他说他读普鲁斯特,读之前心里发怵,读之后又觉得真是好,没一句是废话。
首先是阅读的难题,许多读者就坦承普鲁斯特的作品太长阅读需要耐力,能够读完的人实在太少。在一份“死活读不下去”图书排行榜上,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,《追忆似水年华》排名第四。“红楼、水浒、三国、西游,我始终不明白它们何以会难读。有幸与四大名著同时入榜的普鲁斯特小说,也许是有点‘难读’。但有时,难读才有味道啊。”在和成都读者的分享讲座上,周克希说,“有些书,你不去读它,可惜的不是它,而是你。当然,我这么说也把自己包括在内,乔伊斯后期的小说,我就怎么也看不下去,这是我的遗憾。”
周克希说自己的翻译节奏是比较慢的——在成都谈慢的确还挺应景,他说步调慢也没什么不好,慢生活的人才有时间思考。体现在翻译上,他会花大量时间去领悟作品、理解作者,还要进行很多次的调整和修改。所以,善感、耐静,这是周克希认为一个译者应有的两个特质。
关于译者的角色和存在,周克希认为最理想的状态下译者应该是像一块玻璃,透过这块玻璃,读者可以看到作者的表情和动作,不过这是不太可能的,译者会有译者的痕迹,这些痕迹有时也很可爱。
除去这些翻译上斟词酌句的劳动,“从小就有精装本情结”的周克希还会留心作品的装帧设计,2012年出版的《周克希译文集》由朱赢椿设计装帧,周对朱提了两点要求,一是大气,二是洋气。这一次出版的选文集封面看起来较为清新,这也是他“不要管译者是多大年纪”的要求之一。
青岛翻译公司转载:
随机文章